首页 > 资讯 > 综合 > 正文

第三季度国民经济核算:房地产市场的长影

中国基金网

  中国国家统计局  最近发布的第三季度国民经济核算证实了房地产低迷对宏观经济的普遍影响。

  使用投入产出表的学术研究估计,如果考虑到所有相关联系,住宅和商业房地产占中国 GDP 的 24%。如果我们以在建面积作为衡量房地产活动的指标,那么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可能会使今年的 GDP 增长减少近 3 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国家统计局报告称,前三季度GDP增长4.8%。但如果没有房地产收缩,经济增长将接近 7.8%。如果认为 7.8% 就是经济的潜在增长率,那就错了;经济活动受益于支持性政策措施。尽管如此,这项研究表明,在疲弱的总体数据之下,经济仍具有显着的实力。

  有一些初步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可能正在触底。虽然 9 月份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仍下降 19%,但较 1 月至 2 月 28% 的降幅明显改善,延续了前几个月的积极趋势。开工量也有一些稳定的迹象。

  这些数据与 NBS 对房地产行业增加值的估计相呼应,该估计在第三季度收缩了 1.9%。与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 3% 的下降相比,这是一个显著的改善。请注意,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账户的生产方,房地产行业占 GDP 的 2%。这是房地产行业对 GDP 的直接贡献。它忽略了上述 6% 的上游和下游联系。

  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将受到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政府将通过新增改造100万套住房来推动城市更新。此外,地方政府将被允许发行专项债券,将未售出的公寓转为经济适用住房。上个月末,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将抵押贷款利率下调50个基点,并将第二套住房的最低首付比例从25%下调至15%。

  国家统计局报告的今年迄今 GDP 增长 4.8%,仅略低于 2023 年全年 5.2% 的增速。然而,数据显示,由于消费贡献减少,季度趋势放缓,但净出口支持增加部分抵消了这一影响。

  年初至今,家庭支出增长率仅为 5.6%,低于去年同期的 9.2%。这一趋势明显是负面的,第三季度的支出同比仅增长了 3.5%

  第三季度支出放缓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家庭储蓄率从去年的 3% 上升到 31%。然而,就全年而言,储蓄率实际上略有下降。这意味着收入增长的减少导致了支出放缓。事实上,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收入增长了 5.5%,而去年同期为 2.6%。

  家庭支出的构成说明了房地产低迷的抑制作用。今年到目前为止,“住宅”和“家庭设施、物品和服务”的支出是最不活跃的类别。尽管如此,家庭一直非常热衷于购买其他物品。

  第四季度的初步迹象显示消费意愿持续存在。比如国庆黄金周假期,我们带着女儿去风景如画的宁波。酒店、餐馆和景点——比如历史悠久的天一阁——挤满了度假者。显然,宁波并不是唯一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中国交通部报告称,今年10月假期出行量达2.79亿人次,比去年增长5%,比疫情前水平增长25%。

  国民账户消费定义包括政府和家庭的支出。房地产市场低迷也造成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结果,地方政府被迫控制支出。今年以来,地方政府支出基本持平,低于去年 3% 的增长和 2022 年 7% 的增长。

  住房需求疲软导致房地产投资连续第三年下降。从房地产行业来看,投资增长速度比危机前更快,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尤其强劲。投资从房地产转向制造业预示着未来的生产力水平。

  私营部门投资在过去两年中相当缓慢。但我不认为投资者的信心已经崩溃。相对较大的私营部门投资进入房地产。尽管 GDP 增长放缓,但私营部门对制造业的投资比疫情前要密集得多。这表明,私营部门投资疲软是一个行业问题,企业家对非房地产企业的信心仍然相当高。

  国际贸易是今年的一大亮点。以美元计算,出口额在去年下降 4% 后增长了 6%,波动了 10 个百分点。四个关键产品解释了这种波动的近五分之二。由于这些产品仅占 2023 年出口水平的五分之一,很明显,这些行业的出口商正在远超其重量。

  从目的地出口来看,在所有主要领域,去年的下降都已转变为今年的小幅增长。对美国的出口贡献尤为突出。2023 年,中国 15% 的出口销往美国。但增长率波动了 17 个百分点——从去年的负 16% 下降到今年的 1%——意味着对美国的销售额占中国整体出口增长增长的 30%。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中国观察家很容易感到气馁。然而,对数据的详细研究表明,大部分疲软来自一个尽管很重要的行业。支持性政策将加速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更高的 GDP 增长率肯定会随之而来。

中国基金网遵守行业规则,本站所转载的稿件都标注作者和来源。 中国基金网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中国基金网”, 不尊重本站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激光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Email:133 4673 4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