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2023年营收699亿欧元 同比增13%
本报记者 龚梦泽
近日,奥迪集团发布2023财年业绩。数据显示,2023年奥迪集团营收699亿欧元,同比增长13.1%;营业利润为63亿欧元,同比下滑17%;经营销售利润率为9%,亦有所下滑。增收不增利,主要系供应链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部分跨国车企放缓向电动化转型的节奏。在财报会提问环节,关于如何看待对电动车的唱衰、如何应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等,成为被多次提及的问题。
“奥迪将全力以赴开发电动车,到2027年在所有细分市场推出电动车型。”奥迪全球CEO高德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奥迪会推出基于PPE平台的电动车,继续推动电动化转型,坚持未来要专门生产电动汽车,未来奥迪70%的投资将用于电动化和数字化发展。他同时表示,“毫无疑问,汽车的未来是电动的。”
此外,高德诺表示,奥迪会根据中国市场的情况进行战略调整,接下来,将会推出新的智能互联车型,以追赶中国车企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步伐。
报告期内交付192万辆汽车
报告期内,奥迪集团共计交付192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7%,交付摩托车5.8万辆,同比微降0.6%。在汽车销量增长的带动下,奥迪集团全年营收达699亿欧元,同比增长13%;纯电和混动车型的营收占比进一步上升至16.3%。其中,奥迪纯电动车型Q4 e-tron、奥迪Q3、奥迪Q5和奥迪Q7系列成为推动收入增长的主力车型。
不过,营收增长并没有为奥迪集团带来利润增加。2023年,奥迪集团营业利润为62.8亿欧元,同比下滑17%;经营销售利润率为9%,较2022年的12.2%下滑3.2个百分点,但位于目标区间内;净现金流为47亿欧元,略微下行,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据此,2023年奥迪的财务业绩被评估为“稳健”。
关于营业利润与销售利润率下滑的原因,奥迪集团表示,主要是受原材料套期保值波动的负面影响所致。高德诺在财报会上解释称,供应链因素的影响让奥迪的利润减少9亿欧元。“如剔除这一影响,奥迪的营业利润与2022年持平,且销售回报率能提升到10.3%。”
“稳健的财务状况将为未来几年集团的持续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奥迪CFO李博睿表示,根据“Performance Program 14”项目,奥迪将继续以实现14%的经营销售利润率作为长期目标。
高德诺表示,2023年遇到的诸多挑战,包括地缘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欧洲经济增长乏力、半导体供给仍紧缺等,都将在2024年继续存在。奥迪集团将2024年定位为“过渡之年”,预计2024年营收将在630亿欧元至680亿欧元之间,营业利润率在8%到10%之间。
同时,奥迪正启动有史以来最大的产品攻势,2024年至2025年,奥迪将推出超过20款新车型,包括电动车、插电混动车和燃油车。
深耕电动化押注中国市场
从奥迪集团中国市场的财务表现来看,2023财年,奥迪集团的财务投资收益为14.23亿欧元。其中,中国市场业务贡献9.15亿欧元,较往年有所下滑,这部分收益来自奥迪在一汽—大众合资企业中的10%股权。
而从销量来看,2023年奥迪在中国交付73.3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3%,虽然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激烈的价格竞争显然加剧了“增量不增利”的现象。对于《证券日报》记者提出的“如何提升奥迪在中国未来竞争力”的问题,高德诺回答称,奥迪会将整个产品阵列年轻化,把最新的电动车和燃油车型带到中国市场,通过新车型来保持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对此,李博睿表示,奥迪计划在2026年发布最新一代也是最后一批传统燃料车型,在这之后,奥迪将在2033年淘汰所有燃油车。“这一决定将使奥迪减少对传统燃料车型的预算,未来70%的投资会用于电动化和数字化发展。”
事实上,奥迪管理层已经明确,在未来计划中,加强奥迪品牌在全球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是核心行动领域。
在长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PPE工厂于2022年6月份开工建设,今年将正式投产。按照计划,这个由奥迪和保时捷共同开发的全新平台将成为奥迪在电动车领域的“杀手锏”,它将为即将推出的具有技术引领性的纯电动车型提供技术底座,并适用于中型车和豪华车型细分市场的众多车型。
而就在财报发布前一天,作为奥迪2024年最重要的车型,奥迪Q6 e-tron举行了全球首发,并将在今年三季度开始交付,奥迪Q6 e-tron也是首款在奥迪总部英戈尔施塔特生产的奥迪纯电动车型。
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认为,2024年之所以被奥迪定位为“过渡之年”,是因为今年整个汽车市场挑战仍然巨大,包括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乘用车市场竞争激烈、纯电需求放缓等。“尤其是Q6 e-tron、A6 e-tron这些即将投放的车型,不仅会影响奥迪全年的盈利状况,也将决定奥迪在国内豪华新能源车市场的地位。”
随着全新平台的投产,高德诺再一次强调了奥迪的电动化日程——从2027年开始,奥迪集团将大幅扩展电动车阵容,覆盖所有细分市场。“针对与中国车企的竞争,我们已经整装待发,与合作伙伴一起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技术创新,从效益、技术和战略上为未来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