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推进钢铁工业绿色转型

中国证券报

  ● 本报记者 董添

  “在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解决环境、能源和资源瓶颈问题的关键,并成为塑造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兰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王兰玉建议,加快推进钢铁材料低碳产品价值实现,加快钢铁工业绿色转型示范区试点建设,健全钢铁行业绿色能源消纳支撑体系。

  发挥产业低碳转型优势

  在王兰玉看来,我国钢铁产业正处于由规模经济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加速演进期,也是行业由大变强的关键转折期,需要加快推进全流程、系统化减污降碳工作,并将超低排放实施的成效转变为低碳排放产品的成果,加快推进钢铁材料低碳产品价值实现,形成低碳钢铁产品品牌,充分发挥钢铁产业低碳转型优势,为我国低碳发展贡献“钢铁方案”。

  王兰玉建议,加快钢铁工业绿色转型示范区试点建设。推进钢铁与城市发展减污降碳深度融合,加快开展顶层设计,出台钢铁工业产城共融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推动钢铁工业固废、水、热与城市发展高效协同。打造一批集工商业功能、创意内核、教育培训等多业态有机融合的工业转型示范区,着眼于未来产业布局,推动钢铁工业向高端制造、数字产业、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转型。加强金融支持,做好行业转型路径标准和制度设计,制定国家层面的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提高金融服务效能。

  同时,健全钢铁行业绿色能源消纳支撑体系。结合实际,研究将绿电指标纳入环保绩效考核范围。充分发挥钢厂规模化电力消纳优势,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自有煤气发电+储能高效协同”的“源网荷储”智慧化供能系统,打造一批示范项目。推进电解水制氢等绿氢生产项目和制氢加氢一体站。加快建立生物质资源的收-储-运保障体系,实现生物质资源的有效、稳定供应,利用农、林发达地区生物质资源优势,推动生物质高炉喷吹技术攻关和工程推广。

  构建碳足迹认证体系

  在构建“一中心、多平台”钢铁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方面,王兰玉建议,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加快研发基于共同标准的生命周期评价(LCA)体系和数字化平台,打造“一中心、多平台”低碳排放钢铁产品评价和认证体系,开展国内平台互认并形成合力,满足产业链下游对产品碳足迹、低碳排放产品认证的要求。

  依托平台为钢铁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公共服务,依法合规收集整理关联行业相关数据资源,适时组织开展同行评议、交叉验证以及数据溯源性核验,支持建立中国特色的商业化钢铁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加强对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低碳排放产品相关管理制度、认证规则的研究,推动与主要贸易国在碳足迹核算规则和认证结果方面的衔接互认,充分发挥低碳钢铁材料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王兰玉建议,开展钢铁产品碳足迹登记存证试点建设,提升碳数据质量。鼓励部分省市开展钢铁产品碳足迹登记存证及低碳标识认证试点建设。加快建立钢铁产品碳足迹登记存证制度,研究制定钢铁低碳排放产品标识认证管理办法,形成首批低碳排放钢铁产品目录,为钢铁材料低碳价值转化提供基础支撑。鼓励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碳排放管理,建立全过程碳排放管理体系,实现碳管理体系与生产现场的融合发展与提质升级。推动钢铁企业碳排放数据自动采集,搭建统一的碳排放因子相关检化验标准流程,逐步扩大全国碳排放在线检测试点的覆盖范围,持续提高数据质量及可靠性,全面支撑钢铁材料碳足迹评价。

中国基金网遵守行业规则,本站所转载的稿件都标注作者和来源。 中国基金网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中国基金网”, 不尊重本站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激光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Email:133 4673 4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