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期基金几乎全军覆没!有基金开始自救 行业该做何反思?
2021年初,核心资产的热潮达到了历史高点,股票、基金顺势出圈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全民买基的热潮下,“三年期持有基金”乘势大力发行。彼时销售火爆的喧嚣犹言在耳,但残酷的行情却让首批认购的投资者“成为时间的朋友”希望落空,集体下挫的净值表现却给予热情的资金狠狠一击。
华北某公募人士认为,基金公司以及代销机构等要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市场高点克制规模冲动,在市场低点引导基民布局,以更长远的战略和更有效的行动,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
三年期封闭产品业绩尽墨
2020年11月,由萧楠管理的易方达高质量严选三年持有基金提前结束募集,同时启动比例配售。该基金全天销量突破500亿元,远超150亿元的募集上限,是三年期持有基金中,主动权益类产品发行历史规模最大的一只。这既是将“长期投资”奉为圭臬的基民们用脚投票的真实写照,也是热潮下基金公司乘势上新的行业缩影。
然而在冲高回落的2021年,依旧有700多亿份的三年期基金成立。担纲管理的多为具备一定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基金经理,如广发基金刘格菘、嘉实基金姚志鹏以及泓德基金王克玉等。“顶流”的号召力毋庸置疑,申购端的资金蜂拥而至,这部分基金发行时启动比例配售并不新鲜,规模超过10亿的产品比例过半,还有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这样的百亿“巨无霸”并列发行端历史第一。
众所周知,持有期基金的设立初衷是为了让投资者“管住手”,避免追涨杀跌的不成熟操作而导致净值亏损。但在泥沙俱下的行情中,基金经理似乎也进退失据并交出令人尴尬的成绩单。
前述易方达高质量严选三年持有自成立伊始净值就随着行情迅速飙升,9个交易日内涨幅接近18%。但“核心资产”的行情在2021年2月份就戛然而止,该基金也遭遇“开局即巅峰”,净值曲线随即调头并长期处于1元以下,截至发稿回撤逼近四成。
数据统计,2021年成立的43只三年期基金中,仅有汇安盛鑫三年定开一只产品业绩收正,而该基金为一只纯债产品,这意味着权益类产品业绩尽墨,且平均下挫幅度超过了31%,东方红启兴三年持有等三只产品甚至有超过腰斩的跌幅。
华南某公募渠道人士解释上述产品业绩不佳的原因时认为,前几年成立的三年期产品,基本都发在市场相对高点,产品成立后市场迅即向下波动,市场资金也刻意回避了公募持仓比较重的板块和标的,这是造成这些三年期产品目前业绩普遍不佳的最主要原因。当然,基金经理是否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相较市场创造了超额收益,具体来看每只产品的表现各不相同,无法一概而论。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部分产品净值的大幅下挫,不仅在短期内伤害了产品持有人的利益,也在长期维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信心。”前述公募人士表示。
部分基金已开始“自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封闭期内走势不佳,但部分产品的业绩已有回暖之势,有基金经理或主动调仓、或坚守“等风来”以期弥补净值折损。
2021年成立的三年持有期基金中,东方红启恒三年持有、浙商智选领航三年持有、东方红启华三年持有、国富竞争优势三年持有、交银瑞卓三年持有这5只主动权益产品在年内均取得了正收益,大幅领跑年内沪深指数,那么这些基金做对了什么?
以年内涨幅为8.16%的浙商智选领航三年持有为例,该基金成立伊始选择重仓了兆易创新、联创电子等科技股以及爱美客、顾家家居等消费板块,在随后的季度还向美团、珀莱雅等消费股调仓,但行情验证了这些概念都是下跌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板块,贝塔重挫的行情里,该基金也曾面临过接近40%的回撤。
2022年末,浙商智选领航三年增聘刘新正为基金经理,该基金在随后两个季度内经历了大换血式的调仓,将主攻消费赛道转向了低估值龙头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中出现了腾讯控股、万华化学、中国重汽、美的集团、嘉友国际以及同程旅行等,这部分权重股在上半年贡献了不菲收益,在震荡行情更显弥足珍贵。
后视镜来看,该基金年内走势稳健并非偶然,在去年年报里基金经理就表示:“我们对新能源重仓股做了认错止损。过去我们过于看重公司的竞争力与产能增长,忽视了产业链(尤其是客户)的盈利困境及下游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在今年二季报,基金经理再度强调:“我们股票整体持仓的市盈率估值偏低,按仓位加权的自由现金流回报率可观。本季度,我们认识到,真正低估的公司其估值高低与否往往很直观,需要精心调整假设才能勉强算出空间的公司往往令人失望,从而将研究的注意力往低估值且具备护城河的公司倾斜。”
国富竞争优势三年持有则是“等风来”的典型案例。该基金成立时,前十大重仓股中就有包括民生银行、宁波银行、邮储银行在内的五只银行股,截至今年二季度,银行股依旧占据一半重仓股比例。而年内沉寂多个季度的银行股“枯木逢春”,成为表现最为出众的板块,该基金也涨幅高达6.6%,且成立以来累计亏损13.18%,表现尚可。
需关注赎回风险
三年期封闭基金摁住了投资者及时止损的手,也将赎回风险推迟至基金解禁期。
如泓德瑞嘉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成立于2021年5月25日,在此期间净值下挫约为23%。而该基金在今年二季度内首批认购份额解禁,合计规模从一季度末的14亿份降至二季度末的11.8亿份左右,净赎回份额达到2.03亿份,净赎回比例为15.4%。此外,前述国富竞争优势三年持有混合基金在今年二季度期间,被净赎回超2.06亿份,净赎回的比例为13.55%。
但也有基金在今年回暖,基民选择继续观望。如年内涨幅高达11%的东方红启恒三年持有二季度内被净赎回比例仅有1.1%。
而从基金发行的日期来看,今年7、8月是封闭期基金打开的高峰。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刘晨明认为,从实际情况来看,集中到期确有其事,但其潜在影响可能被高估:
一是集中到期产品规模并不算高。2021年7-9月的公募发行小高峰当中,周度发行规模整体在200亿以上,但3年持有期产品,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并未占据太高的比重。“其中,2021年8-9月发行的产品仅有8只,发行规模为225亿元,集中在今年8月下旬和9月下旬到期。同期到期的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持有期产品则更少,发行规模合计仅有27亿元。” 刘晨明表示。
二是,到期后可能触发集中赎回,但对市场影响可控。以8只产品成立以来的中位回报率估算,对于225亿元的发行规模,目前剩余规模约119亿元,即便全部赎回,也较难给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
该作何反思?
三年时间并不算长,但也足够漫长。无论如何,2021年发行的三年期持有基金,让首批认购的投资者“成为时间的朋友”的希望落空,彼时销售火爆的喧嚣犹言在耳,但现实却给予热情的资金狠狠一击。
那么,该作何反思?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行情最火热的时候,也是基金公司产品更易发行的节点,相当比例的投资者在“长期投资”的话术下选择高位入场,难免亏蚀本金。华北某公募人士认为,基金公司以及代销机构等要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市场高点克制规模冲动,在市场低点引导基民布局,以更长远的战略和更有效的行动,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
天相投顾也表示,基金公司应当控制新发基金的节奏,有效把握新发产品与存量产品之间的销售节奏。在市场高点时,应当适当减少新发产品,将资源向增强存量产品的管理方面倾斜;而在市场整体表现相对低迷时,基金公司作为拥有较高的投资能力的专业投资者,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短期市场估值优势,合理地推行新发产品,以帮助投资者规避“追涨杀跌”的行为,从而提升持有人体验。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前述某华南公募渠道人士指出,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或能力圈,与市场风格变化的不匹配,也是拖累产品业绩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基金投资也许还是需要做一定的择时,至少是在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内,在市场冰点、估值较低的时候加大布局,在市场火热、估值较高的时候落袋为安。”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表示,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可能不适应市场变化,最近几年市场表现不佳,以及基金在市场相对高位成立,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持有期基金表现落后。此外如果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不稳定或者投研能力下降,也有可能影响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