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基金聚焦三大主动管理业务 稳健发展跃居千亿行列
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差异化、特色化的投研优势,是公募基金尤其是非头部公募基金公司发展的关键。在近些年市场持续调整的环境中,跃居千亿公司行列的安信基金,就较早地从战略上放弃了ETF等被动管理业务,大力发展三大主动管理业务并为每个业务条线确定了方法论:一是“价值投资、自下而上”,发展权益投资业务;二是“绝对收益、风险预算”,发展混合投资业务;三是“信用价值观”,发展债券投资业务。如今,安信基金已发展成为一家奉行价值投资理念、只做主动管理业务、超额收益明显、业绩持续稳健的基金管理公司。数据显示,安信基金旗下主要权益投资选手的代表产品,年化超额收益均在8%以上,呈现持仓股高质量、低估值,以及投资组合低换手、高夏普的鲜明特色。
投研立司,打造“价值投资全生态链”
安信基金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投研立司”的发展理念,公司所有人都愿意全力以赴支持投研建设,这奠定了安信基金作为主动型基金管理人的基础。公司主要权益投资选手的代表产品年化超额收益都在8%以上,呈现出持仓股票高质量、低估值,投资组合低换手、高夏普的鲜明特色。
投资策略方面,安信基金投研团队践行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价值投资,负责创造超额收益。在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中,安信基金大力发展混合资产投资,站在客户立场做好资产配置,帮助客户避开单一资产的下行波动。近年来终端客户风险偏好有所下降,安信基金适应客户需要,加大了债券产品线的布局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安信基金在固定收益投资上既重视自下而上对个券的深入研究,也重视信用风险及其收益的权衡,是价值投资理念在固定收益投资领域运用的典范。
在销售方面,安信基金的做法也很有特色。2018年中期,安信基金总经理刘入领提出了打造“价值投资全生态链”的战略,强调销售行为不仅要传递价值,也要创造价值,着手在销售条线建立理财师队伍,加强投资者教育,坚持做“逆向销售”、发行持有期产品等困难但正确的事情,完善价值投资的内外部生态,进一步夯实了安信基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基础。
自2019年起,安信基金打造了一支较大规模的理财师团队,每年举办数百场“安信伴你行”投资者教育活动,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宣导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理念,另一方面也尽量深入浅出地为广大投资者普及投资相关基础知识。安信基金非常注重“逆向销售”,低位加大营销力度,高位提示风险。
产品布局方面,2020年以来,安信基金发行的持有期和定期开放式基金占新发行基金产品数量的一半以上。持有期与定开产品的发行难度远高于开放式产品,但能够有效屏蔽市场波动的干扰,减少客户“高买低卖、频繁申赎”。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截至2024年5月29日,在2020年发行并保持正收益的3只三年持有期偏股型基金中,有两只是安信基金发行的,分别是安信价值驱动三年持有与安信价值回报三年持有。安信价值驱动三年持有至今回报已超70%,同期沪深300指数跌逾13%。
坚定信念,“困难模式”中展现投资实力
安信基金现在一半以上的投资骨干都是成立初期的研究员。2019年安信基金只有400多亿元非货规模时,投研团队已有80余人。人才蓄水池足够大,从中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概率会更高。在价值投资理念与基本面研究的基础上,安信基金鼓励投资人员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投资风格,并要求基金经理在实践中尽量减少风格的漂移。每个基金经理都应尽可能地想透自己的赚钱逻辑,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风格做到极致,并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完善。
公募基金最直接的表达就是净值曲线。安信基金首席投资官(混合资产CIO)张翼飞说过:“基金经理跟客户交流的最佳方式,就是净值曲线和历史上的操作方式,时间越久表述就越清晰。”过去几年在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中,安信基金凭借稳健的投资实力“逆市”发展。安信基金混合资产投资团队的多款产品成立以来均取得了历史收益年年为正的表现,成为全行业“固收+”及股债混合产品的优秀代表,其中典型产品安信稳健增值的表现尤为出色。
对于安信基金而言,投研发展主要遇到的困难反而是在股票市场纯粹“拔估值”的阶段。比如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安信基金坚定践行价值投资,在估值快速拔升的行情中,仍比较注重估值的保护,业绩会相对少些“锐度”,客观上使得权益产品的规模在牛市中并没有出现大幅增长。如何做好成长股投资,是安信基金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成长股通常具备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增长能力,安信基金并不认为错过一轮估值拉升就会错过真正的成长股。专注于研究上市公司,尤其是技术趋势和产业逻辑,是安信基金抓住成长股机会的努力方向,希望在下一次成长股行情中能有更大收获。
如今回过头看,各类股票出现均值回归,安信基金有很多产品的年化收益、业绩排名重新回到非常突出的位置,大部分权益产品都跑出了显著的超额收益。
风险提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基金。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