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纪念币上新!精湛工艺展现中华文明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3年7月25日发行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5枚,其中金质纪念币2枚,银质纪念币3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以纪念币为基础、以出土文物为表现,分别选取史前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玉龙、良渚文化玉钺、仰韶文化陶鹰鼎、大汶口文化白陶鬶和龙山文化蟠龙盘为币面主体图案,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展现我国先民走向文明的关键进程。
15克圆形金质纪念币(玉龙)
该枚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玉龙造型,衬以红山文化相关纹饰,并刊“国家宝藏·玉龙”字样及面额,该币含纯金15克,直径27毫米,面额20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5000枚,背面采用镜面底面,主图案采用激光喷砂和彩喷工艺,中文字样和面额采用喷砂工艺。
红山文化以西辽河流域为中心,年代距今约6000至5000年,出现大规模的中心聚落、构造宏伟的(坛、庙)礼仪祭祀遗迹、众多精美的通神玉器,此件玉龙出自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嘎查,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3克圆形金质纪念币(玉钺)
该枚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玉钺造型,衬以良渚文化相关纹饰,并刊“国家宝藏·玉钺”字样及面额,含纯金3克,直径18毫米,面额5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10000枚,背面采用镜面底面,主图案采用激光雕刻、冷珐琅和彩喷工艺,中文字样采用喷砂工艺,面额采用喷砂工艺。
良渚文化地处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距今约5300至4300年,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型营建工程(都邑性城址、祭坛、水利设施等)、精美的陶器、事神玉器、象牙权杖、丝麻织物及刻划符号为特征,广大区域内具有共同的精神信仰、经济形态和统一的社会管理、资源调配模式,形成了最初的“王权国家”,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此钺出土于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5克圆形银质纪念币(陶鹰鼎)
该枚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陶鹰鼎造型,衬以仰韶文化相关纹饰,并刊“国家宝藏·陶鹰鼎”字样及面额,含纯银15克,直径33毫米,面额5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20000枚,背面采用镜面底面,主图案采用多层次喷砂、光变鳞彩和彩喷工艺,中文字样采用喷砂工艺,面额采用做亮工艺。
仰韶文化发展于黄河中游中原地区,年代距今约7000至5000年,以彩陶为最显著特征,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距今6000年左右,随着仰韶彩陶扩散,中国东部广大地区联结在“早期中国文化圈”内(考古学家称为“重瓣花朵”格局),开启了第一次文化大交流。此鼎出土于陕西华县太平庄,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15克圆形银质纪念币(白陶鬶)
该枚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白陶鬶造型,衬以大汶口文化相关纹饰,并刊“国家宝藏·白陶鬶”字样及面额,含纯银15克,直径33毫米,面额5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20000枚,背面采用镜面底面,主图案采用多层次喷砂、光变鳞彩和彩喷工艺,中文字样和面额采用喷砂工艺。
大汶口文化主要活动于黄河下游山东地区,年代距今约6500至4500年,出土精美的陶器(薄胎磨光高柄黑陶杯、兽形提梁陶器等)、玉器和象牙制品,剔地透雕、镶嵌技术趋于成熟,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骨工艺最高水平。大汶口文化晚期社会分化显著,原始信仰发展,精神生活逐渐丰富,建筑、制陶、纺织等技术进步,已经具备了“地域国家”特征。此鬶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15克圆形银质纪念币(蟠龙盘)
该枚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蟠龙盘造型,并刊“国家宝藏·蟠龙盘”字样及面额,含纯银15克,直径33毫米,面额5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20000枚,背面采用喷砂底面,主图案采用做亮、多层次喷砂和光变鳞彩工艺,中文字样和面额采用做亮工艺。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距今约4300至3900年,考古发现规模庞大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最早的“观象授时”建筑等,出土土鼓、鼍鼓、特磬、玉器、铜铃、彩绘木器等礼制文物,各方文化因素在此汇聚,王朝雏形初显,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中国古代历史格局,有学者认为即“尧都平阳”所在。此盘内壁绘蟠龙图案,鳄首蛇身,口衔嘉禾,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彩绘龙形象。该枚银质纪念币蟠龙盘出土于山西临汾陶寺村遗址,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六字刀”币,到如今镶嵌着彩色宝石的异形币,纪念币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货币文化符号,纪念币铸造工艺也随之不断精进,从冲压、镶嵌、镀金、镀银到喷砂,造币工艺已成为增进贵金属纪念币“颜值”的重要方式,也成为衡量币种收藏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此次发行的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无论从题材到工艺,皆有珠联“币”合的深意,加之发行量较小的特点,更是值得期待!